按钮
按钮
按钮
按钮
按钮
首页    盛普前沿    COVID-19    秋冬第二波疫情袭来,个人防控依旧不可懈怠

秋冬第二波疫情袭来,个人防控依旧不可懈怠

 

 

11月8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发表言论说“你不能彻底剿灭这个病毒的时候你就得学着如何跟这个病毒一起活下去”。

 

 

新冠病毒不断变异,新毒株更具传染性

 

前不久,丹麦貂养殖场出现多起貂将变异新冠病毒传给人的病例。新冠病毒在水貂体内产生了变异,变异后的病毒通过貂传染给人类。6月至10月中旬,丹麦已有214人感染这种新冠病毒变种,新的变种显然更加具备传染性。

 

新冠病毒结构为单链RNA,完美继承了RNA病毒的变异能力。从新冠疫情爆发到现在,新冠病毒以稳定速率持续突变之中,为防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之前美国休斯顿的第二波疫情中,99.9%的感染者都携带了被称为D614G的变异病毒,马来西亚出现传播速度快10倍的变异毒株,8月份在印度发现了73个毒株新变种……

 

各种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适应人类宿主后会发生变异和演化。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副主任刘菲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与传染病不断斗争的历史,病毒不断变异,人类也会逐渐强大,但前提是做好科学的防护准备。”

 

 

抗体作用不一,群体免疫方法不可靠

 

与许多病毒一样,人体在感染病毒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抗体,并形成保护作用,防止二次感染。但是,抗体对每个人的作用不一样,在一些人体内会形成强大的保护作用,在免疫功力较低的人体内,抗体的作用相对较弱。人体体内的抗体存在时效性,抗体的成型不一定会一直保存在人体内。

 

英国一研究发现,抗体保持率从6月底的6%下降至9月份的4.4%,抗体检测呈阳性的人数下降26%,增加人群免疫能力下降的可能性。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传染病系主任温迪巴克利说“根据我们对其他冠状病毒的了解,似乎免疫力下降的速度与抗体下降的速度是一样的,这是人群免疫力下降的迹象。”

 

此外,多个国家相继出现“二次感染”甚至“三次感染”的病例,意味着存在抗体并不代表持久的免疫力,或是能够保护他人免受感染——这反驳了那些相信 “群体免疫”的支持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通过自然感染特定人群以成功获得大规模群体免疫的案例。

 

 

无症状病例比例增高,潜伏期逐渐变长且症状不明显

 

无症状感染者看似没有症状,却是病毒存在的重要提示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无症状感染者被称作“沉默的警告者”或“隐性感染者”——存在一定的传播风险,有向外界散布病毒而成为传染源的可能。

 

10月新疆喀什疫情出现了164多例无症状感染者。美国一名患有白血病的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感染新冠病毒至少105天,至少70天排毒都有潜在传染性,而且始终保持无症状。该患者70天的感染期,是迄今为止SARS-CoV-2无症状感染者保持传染性最长时间的一个案例。

 

从全世界的流行情况来看,世界各国、各地都反映,新冠肺炎疾病的流行、致病性在减轻,症状在减轻,无症状病例的比例在增高。无症状感染者无任何明显的症状与体征,在人群中难以被发现,其导致的传播也难以预防。重视潜在或长期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对控制传染病至关重要。

 

 

针对性的疫苗、药物研发周期过长

 

药物研发和疫苗研发都是一个复杂、长周期的过程,研究成本很高。近年来,随着多种研发路径取得突破、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研发成本可能减少、时间大大缩短,但无论如何,这个时间跨度很难被无限压缩。在疫情爆发期间,疫苗、新药的研发属于“远水解不了近渴”,短期内(几个月内)仍没办法达到抵抗病毒的效果。

 

另一方面,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变异发生太快,尤其像新冠、SARS这些RNA病毒,其核酸在复制过程中出错的可能性非常大,耐药突变出现频率很高,导致很多看似有效的“特效药”一夜之间变成安慰剂。所以对抗病毒,很可能不存在特效药。同理,能抵抗新冠变异的药物不能是以病毒蛋白为靶标的药物,必须是一种广谱抗病毒的药物。

 

道阻且长,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依然具有价值,对以后相关的疾病防控意义深远。

 

 

面对新冠,预防是最关键的环节

 

自新冠病毒开始传播以来,中国采取了强力的防控措施,疫情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全球疫情的走势还很严峻,病毒也在不断变化,多个地区第二波疫情已到来,很多国家的每日新增人数甚至已经快要接近中国在这次疫情传播中的总确诊人数。现在的疫情严重程度要比今年年初的时候还要更加严重。

 

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之后的禽流感,再到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中国作为一个高密度人口、流动性大的国家,传播速度在自然条件下势必是成指数倍增长,天生具有传染病的“易感体质”。加之秋冬季是一个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当前国内仍有境外输入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出现的情况,一旦复燃,之前所做出的努力就功亏一篑,所以中国依旧不能放松警惕。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三大支柱。一分预防,胜过十分治疗。现实中,人们常常是重治疗轻预防,宁肯花费上万元抢救生命,也不愿意在预防上多出一分力。

 

我们要树立长期防控疫情的观念,更加注重卫生预防,引以为戒,做好很长一段时间病毒与我们共生的心理准备,“预防重于治疗”,防患于未然,预防是最关键的环节。

 

 

防护可以怎么做?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60%取决于生活方式,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环境,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个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决定了个人的健康状况,自身的行为和观念意识非常重要。

 

今年秋冬季疫情的反弹会以怎样的规模和范围出现不确定,所以不排除会否再次面临年初封城隔离的措施,一旦实施了居家或集中隔离,物资会变得非常紧张。因此,社区或家庭可提前储备一些粮食和生活用品、防疫物资,如一次性医用口罩、防护鞋套、消杀药品、防护手套、洗手液等,以备不时之需。提前储备即使疫情来临也不必惊慌,赢得主动权。

 

对有症状的传染病人要极其重视并采取及时隔离措施,以保护易感人群和阻止病毒传播。中国正是采取了最全面、最彻底、最严格的防控隔离举措——“封城”、“封街道”、“封社区”、“封家”,成功打破了病毒传播链,阻止了传染源和易感人群之间的接触。

 

不仅要治病,更要“治未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和适当的卫生策略,降低流行病给生命质量带来的影响。相对治疗人群来说,防护人群的基数更大,包括但不限于易感人群、无症状人群、密切接触人群,从现有的条件出发,做好防护工作,减少疫情中轻型、普通型患者转为重型的比例,关口前移,实施“防护为主,治疗为辅”的方法。

 

加强个人的早期防护,是预防今冬明春流行病有利的措施。

 

 

素材参考:生命时报、成都日报、腾讯新闻、光明日报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文章系本站编辑转载,文章内容为原作者个人观点,登载该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交流和研究,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本站是一个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平台,网站上部分文章为引用或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告知,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本声明的最终解释权。